亲子故事

点点滴滴

2021年9月10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已关闭评论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

那畔:那边。

: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赏析】

蒋寅先生《金陵生小言》云:“诗歌题材随时代而变,最典型者莫如宫怨、出塞二题,唐诗赋此题最盛,而至清诗绝少。”这是一个很敏锐的观察,其中原因,我们此处不谈。需要说的是,就词史发展的历程而言,边塞题材在宋代几乎是空白。除了范仲淹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以外,两宋再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边塞词。这个巨大的词史空白直到纳兰性德手里才得到填补,他的塞外行吟之篇不仅数量较多,且词境壮观寥廓而兼凄怨苍凉,是清人此类词表现最上乘的一家。

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叛底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永陵、福陵、昭陵,纳兰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词以“山一程,水一程”六字叠韵发端,是此调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深致推奖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体味甚是,也足见纳兰此句之地位。

下片作者情绪陡转。在“千帐灯”下,词人倾听着一更又一更的风雪之声,不禁想起“故园”,唤起“乡心”,从而辗转难寐了。此数句字面亦寻常,意思却很不一般。所谓“天涯行役苦”,大家都容易理解,可是纳兰现在乃是扈从皇帝“巡幸”途中,本该意气风发、耀武扬威才是。他却偏偏作此小儿女态度,恋起家来!其深心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以想见矣,按其底里,真正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难怪索隐派的红学家们以为贾宝玉的原型乃是此君呢。(马大勇)

2021年9月5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无畏小子思故园: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已关闭评论

无畏小子思故园: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等习俗。
3怜:怜悯。
4傍:靠近、接近。

作家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2月岑参追随肃宗至凤翔。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此诗可能是重阳节之时在凤翔所写。

大意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远眺,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送酒过来。
我在远方怜悯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此时应该正寂寞地傍着战场盛开。

背景

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出生在715年左右,比杜甫小3岁。大概30岁的时候,岑参中了进士,之后多次随军出征,先后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以及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手下任职。在唐代宗的时候,他曾经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做官,所以后人称他为“岑嘉州”。由于他与当时的另一位诗人高适齐名,后人称他俩为“高岑”。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领如狼似虎的叛军席卷中原,势如破竹,官军被打得大败,损失惨重。唐玄宗为了逃命,置大臣百姓于不顾,带着杨国忠、杨玉环等人偷偷逃往成都。

皇帝逃跑后,叛军迅速攻陷了长安,许多老百姓和来不及逃跑的官员,例如王维、杜甫等人都成了叛军的俘虏,更有无数的官员百姓惨死在战乱中,一时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唐玄宗等人逃到马嵬坡的时候,禁卫军发动政变,他们认为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就是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于是杀死了杨国忠,逼皇帝赐死了杨玉环。兵变结束后,唐玄宗想继续逃跑,可是队伍被当地父老拦住,他们请求皇帝不要逃跑,否则大局更不可收拾。唐玄宗已经被吓破了胆,怎么敢留下,但是又禁不住父老们的请求,干脆就把太子李亨留下,声称让太子率兵抗击叛军,自己则继续逃命去了。

太子李亨被留下后,北上到了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至德元年(756年),太子登上皇位,这就是唐肃宗,他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随后招揽人才,组织军队,准备与叛军作战。当时,岑参就跟随在唐肃宗身边。

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由甘肃彭原来到陕西凤翔,岑参随行。在行军9天后的这一天恰好是重阳节。在古代,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插茱萸,登高饮酒,所以王维曾经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王维在重阳节与家人分离,大概是因为要参加科举,可是岑参在这个重阳节孤身一人,却是因为遍地战火,而此时自己的故乡长安还落入叛军手中。据说经过战乱后,长安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杜甫亲眼见过这样的凄惨景象,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的诗句。还在叛军手里的家人死生未卜,这更让岑参增添了无限担忧和伤感,于是他写下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

那天应该是登高饮酒的日子,虽然在行军路上,岑参也勉强打起精神,登高望远。可是,没有家人在身边,当然也就没人给自己送上美酒。此时山河板荡,战乱不息,岑参不由得想起故乡长安,在这个重阳佳节,美丽的菊花应该也盛开了吧?但是长安已经毁于战火,美丽的菊花,也许只能生长在战场边上了。

长安不仅是诗人的故乡,更是国家的都城。而此时都城沦落敌手,惨遭毁灭,怎么不让人心痛悲凉!这首诗将作者在佳节到来时的孤单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为一体,短短20个字,写出了国破家亡之痛、山河破碎之悲,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回味,不愧是唐诗中著名的精品。(夏昆)

2021年9月2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清平调三首》)已关闭评论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清平调三首》)

七绝乐府,句式和字数与七言绝句类似,既有用乐府古题,亦有自创的乐府曲牌,还有当时的唐教坊曲调。内容则写闺怨,写边塞生活,或写唐时社会生活。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释】

〔1〕清平调:此为乐府曲牌名,为李白所创。又作《清平调辞》。此首以花暗喻人,写杨贵妃如仙之美。

〔2〕云想衣裳花想容:云彩想变作她的衣裳,花朵想变作她的容颜,极喻杨贵妃之美。

〔3〕露华:带露之花。

〔4〕“若非”二句:赞美杨贵妃的美貌,只有在天上仙界中才会见到。群玉山,据《山海经》说,群玉之山为西王母所居之处。会,终应。瑶台,据《拾遗记》说,昆仑山有瑶台,为西王母之宫。

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1〕此首以巫山神女和汉宫飞燕衬托杨贵妃之美。

〔2〕“一支”二句:意谓楚王神女巫山云雨的传说终是虚幻,真比不上杨贵妃受唐玄宗的宠爱,如牡丹花承雨露滋润,让人羡慕。云雨巫山,见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注释〔4〕。

〔3〕借问:请问。

〔4〕可怜:可爱。飞燕:指赵飞燕。她初为宫女,因貌美,能歌善舞,为汉成帝所宠爱,后立为皇后。倚:依靠。

清平调(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1〕此首写沉香亭唐玄宗与杨贵妃赏花情景。

〔2〕名花:指牡丹花。唐朝贵族特别看重牡丹。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倾国:指杨贵妃。《汉书·外戚传》引《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3〕解释春风无限恨:君王所爱的名花和美人,能释解心中所有的愁闷怅恨,使之心情舒畅。解释,消释。

〔4〕沉香亭:在唐兴庆宫图龙池东。

2021年8月29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入若耶溪已关闭评论

入若耶溪

入若耶溪
南北朝(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释:
1.餘鳇(yú huáng):舟名。
2.泛泛:船行无阻。
3.阴霞:山北面的云霞。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
4.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这里指若耶山、云门山、何山、陶晏岭、日铸山等高山。
5.阳景:日影。
6.回流:曲折的溪流。
7.长年悲倦游:诗人多年以来就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以此而悲伤。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

译文
小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
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2021年8月28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楚辞·九歌·国殇已关闭评论

楚辞·九歌·国殇

“国殇”,戴震《屈原赋音义》解释“殇”曰:“国殇,死国事者。”何为“国事”?据《左传》云“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故所谓死于国事,必是死于祭祀与战争的人。汪瑗《楚辞集解》对此加以申述:“此曰国殇者,谓死于国事者,固人君之所当祭者也。此篇极叙其忠勇节义之志,读之令人足以壮浩然之气,而坚确然之守也。”由此可知,本篇是楚人对为国牺牲战士的祭歌。
楚国从怀王后期即与秦国频繁交战,但均以失败告终。《国殇》从两军激战的惨烈场面开始描绘,依次刻画了楚国战士的英武传神,同时也以钦佩敬仰之情对壮烈牺牲将士的坚强不屈之战斗精神和战死于沙场的英雄灵魂给予礼赞,以此激励民众,实现退敌保国的愿望。

九歌·国殇
【先秦】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

[1]吴戈:兵器名。吴地所产,故称,亦泛指精良的戈。一说指盾。,古代主要兵器,青铜制,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又有石戈、玉戈,多为礼仪用具或明器。:同“披”,披挂,佩带。犀(xī)甲:犀牛皮制的铠甲。犀皮不常有,或用牛皮,亦称犀甲。
[2]错毂(gǔ):轮毂交错。,交错。,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短兵接:犹言短兵相接。短兵,刀剑等短武器。
[3]躐(liè):践踏,踩。行(háng):军队的行列。
[4]左骖(cān):古时用四匹战马牵一辆战车,左右两旁的马叫骖,中间两匹叫服。殪(yì):死亡。刃伤:为刃所伤。一说伤者是车右之辕马。“刃”当为“服”。
[5]霾(mái):遮掩,掩埋。絷(zhí):拴住马足。
[6]援玉枹(fú):古时以击鼓指挥军队进击。“枹”一作“桴”,鼓槌。
[7]严杀:残酷杀戮。
[8]出不入:指壮士出征,决心以死报国,不打算再进国门,与“往不反”互文见义。:同“返”,返回。
[9]:恍惚不明的样子。
[10]挟(xié):夹持。秦弓:秦地所产良弓。秦地产坚硬的木材,用以为弓,射程较远。
[11]不惩(chéng):不畏惧。
[12]神以灵:精神成为神灵,指精神不死而永生。
[13]:对战士亡灵的尊称。魂魄:古人观念中一种能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神灵,附体则人生,离体则人死。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鬼雄:鬼中之英雄,用以称誉为国捐躯者。

【译文】

手持吴地利戈啊身披犀皮铠甲,战车轮毂交错啊刀光剑影相接。敌军旌旗遮天啊敌人众多如云,流矢坠落如雨啊战士奋战向前。敌军侵犯我军阵地啊冲乱我军队列,左侧骖马已死啊右服也遭重创。深埋车轮啊拴紧马腿,手持鼓槌啊敲起震天战鼓。天道沦丧啊神灵发怒,勇士惨遭杀戮啊抛尸疆场。当初出征报国啊就没打算活着归来,平野辽阔苍茫啊路途遥远漫长。身佩长剑啊我臂下夹持着秦弓,即使身首异处啊也将无所畏惧。你们实在勇敢啊并且武艺超群,始终刚强不屈啊敌人不可侵凌。如今为国捐躯啊精神不死永生,你们的魂魄啊也是鬼中英雄。

2021年8月25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已关闭评论

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北宋·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

[1]王定国: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先生,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苏轼“乌台诗案”牵连,王巩被贬为监宾州(今广西宾县)盐酒税,五年后放归。
[2]琢玉郎:指王定国。琢玉:形容姿容美好如玉。点酥娘:指柔奴。点酥:言其肌肤白皙细腻如凝苏。: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
[3]这三句形容柔奴清凉的歌声犹如雪片飞过热海,具有无穷的魅力。
[4]《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说王定国从岭南归来时“归来颜色和豫,气益刚实,此其过人甚远”。岭梅:指大庾岭的梅花,宾州在五岭之南。
[5]白居易《初出城留别》诗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他的《种桃杏》中也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诗句。这里是词人结合柔奴答话借引经典的化用。

题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元丰二年(1079),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五年之后被放归。王定国受贬时,他的歌姬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见到苏轼之后让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唱歌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写下这首词赞美柔奴的一片衷心。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变法,苏轼在改革主张与策略上持不同政见,被视为旧党。自请离开朝廷,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州、徐州、湖州。政敌以东坡讥讽朝政的罪名发动“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苏轼经牢狱之灾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继位后被召回朝廷,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转知颍州、扬州;元祐七年(1092)再召回京,历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绍圣元年(1094)再受党争牵累,被贬往惠州、儋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遇赦北归途中病死在常州。苏轼一生坎坷,总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但他始终关心民生疾苦,关注朝政大局。苏轼才华横溢,在诗文词赋、书法绘画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逐渐形成清新淡雅与雄浑奔放并存的风格,又奖掖后进,产生深远影响。苏轼词被认为是豪放派代表,实则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个性鲜明,超凡脱俗。他“以诗为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声韵谐婉,但不拘泥于音律;语言清新,兼采史传、口语;调名之外,创立标题、小序。他把诗文革新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为宋词的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苏词版本很多,重要的有宋绍兴间傅干《注坡词》、元延祐间《东坡乐府》,《彊村丛书》本始创编年,《全宋词》收苏轼词最为完备。

赏析

这首词的原序说:“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六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王巩字定国,从苏轼学为文,因收受苏诗而遭牵连,被贬宾州(治所在今广西宾阳县南)监盐酒税。宾州当时属广南西路,为岭南地区,僻远荒凉,生活艰苦。王巩赴岭南时,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巩北归,出柔奴劝苏轼饮酒。苏轼作此词赞歌女,其中可见歌女性格,亦可看到苏轼的胸襟气度。

上片总写歌女,先从其主人写起:“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琢玉郎”一词,苏轼不是第一次用以形容王巩。早在元丰元年苏轼知徐州时,王巩去看望他,未带家眷,苏轼有《次韵王巩独眠》一诗戏之云:“居士身心如槁木,旅馆孤眠体生粟。谁能相思琢白玉,服药千朝偿一宿。”诗里用了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的典:“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因此“琢玉郎”就是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种子。词中对王巩再一次称为“琢玉郎”,是使用有关他们两人故事的“今典”。连下句“天教分付点酥娘”,说是羡慕你这位多情男子,老天交付给你一位心灵手巧的“点酥娘”来了。“分付”即交付,一本作“乞与”。“乞”有“与”义,《广雅·释诂》:“乞,予也。”与“分付”意同。“点酥娘”,本于梅尧臣诗。梅诗题甚长,为便于说明“点酥娘”,并诗全录如下。题云:“余之亲家有女子能点酥为诗,并花果麟凤等物,一皆妙绝,其家持以为岁日辛盘之助。余丧偶,儿女服未除,不作岁,因转赠通判。通判有诗见答,故走笔酬之。”诗云:“剪竹缠金大于掌,红缕龟纹挑作网。琼酥点出探春诗,玉刻小书题在榜。名花杂果能眩真,祥兽珍禽得非广。磊落男儿不足为,女工馀思聊可赏。”这里的“点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裱花工艺吧。词用“点酥娘”一语,取梅诗的精神,夸赞柔奴的聪明才艺。“琢玉郎”、“点酥娘”,属对甚工。

第三句的“自”字紧承上句,专写柔奴:“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她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写柔奴的北归,重点叙其答话。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身处穷境而安之若素,和政治上失意的主人患难与共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这首词写政治逆境出以风趣轻快的笔墨,情趣和理趣融而为一,写得空灵清旷,在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词中具有代表性。(吴小林)

2021年8月24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刘过: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已关闭评论

刘过: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唐多令
南宋·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
〔1〕唐多令:《太和正音谱》归入越调,亦入高平调。一名《糖多令》,周密因刘过词有“二十年重过南楼”句,名《南楼令》,张翥词有“花下钿箜篌”句,名《箜篌曲》。这是一首登临名作。作者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整首词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
〔2〕安远楼:楼名,在湖北武昌。小集:小范围的集会。
〔3〕侑觞(yòu shānɡ):劝酒。侑觞歌板:打着拍板唱着歌来劝酒。黄其姓者:姓黄的歌女。系船:系缆泊船。
〔4〕黄鹤矶:在今湖北武昌近江处。相传仙人乘黄鹤曾到此处,后有人建楼以记之。黄鹤断矶:即武昌黄鹤矶。断矶,突出水边的陡峭石滩。
〔5〕桂花:酒名。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他的词主要效法辛弃疾,多抒发抗金救国之志,感慨时局,发泄自己的不平之气,风格豪放狂逸有余而婉转沉着不足。有《龙洲词》。

2021年8月23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声色俱佳的思乡图:《夜上受降城闻笛》已关闭评论

声色俱佳的思乡图:《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2.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
3.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4.:全。

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绝句。

(中考真题)古诗文中有许多含有乐器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一篇我们要讲的是大历诗人李益的一首诗。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唐代宗是唐肃宗李亨的儿子,他的即位,还要从一个叫李辅国的宦官说起。

李辅国原来是侍奉肃宗李亨的宦官。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逃到蜀地,在马嵬之变后,李辅国说服唐玄宗分出一部分部队交给太子李亨。之后李亨北上到灵武宣布即位,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762年,唐玄宗去世,唐肃宗也病危。张皇后想立越王李系为太子,李辅国与另外一个宦官程元振合谋,杀死了越王李系,拥立太子李豫,这就是唐代宗。

新即位的唐代宗基本上就是李辅国的傀儡,李辅国曾经嚣张地对皇帝说:“陛下你就在宫里待着,所有的事情听我处置。”(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唐代宗尽管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忍气吞声。

此时的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的巨大动荡,已经元气大伤,不再有开元时海纳百川的自信,更没有全盛时期的辉煌。政治、经济、军事的衰败同样也反映在诗歌里,所以大历时期的诗歌不再有盛唐时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壮,也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信,即使是边塞诗,也少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武,更多的是反映边塞将士思归之苦的作品。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这样的作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在哪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一种说法是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来。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受降城远在塞外,距离中原有千百里之遥。而这首诗写的就是晚上诗人登上受降城听到有人吹笛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凄凉孤寂的边塞景象:回乐烽前,沙漠像雪一样。可是为什么黄沙会像白色的雪呢?下一句作者给出了答案:原来,这天晚上的月光很亮,如霜一般的月光照在沙漠上,于是黄沙似乎也变得跟雪一样白。这白色是否会让你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呢?塞外的孤城,本来就够荒凉冷寂了,而这如霜的月光、如雪的大漠,更让人感到凄神寒骨,不由得悲从中来。

第三句说不知道是谁这时候吹起了芦笛,吹的什么曲子作者也没说,但是一定是忧伤凄凉的曲调吧。不然,为什么听到这笛声,所有的将士都动了思乡之情呢?

这是一首绝句。绝句是一种很难写好的诗,因为它要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表达非常丰富的情感,还要能深深打动读者。为了让诗歌有波折,古人写诗一般分为“起、承、转、合”四部分,这首诗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第一句写沙漠如雪,“回乐烽”点出地点是在塞外;第二句“受降城”紧承上句描写景物,使之更加丰富直观;而第三句似乎宕开一笔,不再写景物,而是写有人吹笛,事实上这个转折并不是离题万里,而是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转而写人,写这首诗最核心的内容:征人思乡;而最后一句写笛声给征人们的影响,干净利落地收束全篇,却又给人以不尽的回味。

这首诗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仅用区区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思乡图。本诗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音乐、写人,第四句写情,读完之后一回味,其实每一句都在写情,正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28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声色俱佳的思乡图。

2021年8月23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已关闭评论

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太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自是/人生长恨/水长

作者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徐州人。在位十五年。他即位后,尊崇宋朝,贪图享受,以求苟安。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南京),他出降,被俘到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据说他在生日七夕于寓中作乐,又作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宋太宗便用牵机药把他毒死。他在南唐写的词,反映宫廷的享受生活,风格柔靡。国亡后写的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在唐末五代词中具有极高的成就。

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首句“林花谢了春红”,写出了春残花谢的衰败景象,叫人好不惋惜伤怀。这里,景中寓情,情绪强烈。更接以下句“太匆匆”三字,使这本来就已十分强烈的惋惜情绪更加强烈了。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是对“林花”何以匆匆谢了的原因的直接描叙。大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而又无常的,时而晴,时而雨,时而暖,时而寒。那朝之寒雨、晚之急风,不就是使百花过早凋谢的摧残者吗?这里的“朝”和“晚”,应是复指,是朝朝晚晚之意。它说明寒风急雨次数之多,对“林花”施以淫威时间之久、摧残之酷和打击之重。“寒雨”的“寒”字,点出使“林花”凋谢过快的气候原因,也写出“雨”的冷酷无情。“风”字虽未明言其“寒”,但天晚气寒,则晚来之风,其寒急也就可想而知。“无奈”二字,是说在寒雨急风阵阵袭来之时,“林花”无力抗拒,春天匆匆归去。故就其在上阕中的作用来说,它既是对在朝雨晚风袭击下“林花”凋谢的必然性的揭示,也可视为凋谢的“林花”的自叹与词人的哀叹,在这里,“物”“我”已浑然一体了。

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首句“胭脂泪”,是拟人手法。“胭脂”,本是女子搽脸的红粉,此则指凋零的“林花”,亦即所谓的“谢了春红”。胭脂和泪,是说那飘落遍地的红花,被夹着晚风吹来的寒雨打湿,犹如美人伤心至极而和着胭脂滴下的血泪。“谢了春红”的“林花”本不会落泪,泪是词人赋予它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泪既是“林花”哀伤自己匆匆凋谢的眼泪,也可以说是词人自己的惜红伤春之泪。不言而喻,这一切都是以词人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究其实质而言,是词人有感于昔日的帝王生活,在那“朝来寒雨晚来风”的袭击下——在宋兵的刀枪威逼下,过早被断送,因而流下伤心之泪。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胭脂泪”不就是“以血书者”吗?正因为李煜是寄托着自己人生的痛苦经验,倾注着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写词吟哦的,因此,他能够移情于物,赋予外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使物我融合,浑然一体。王国维在论及词的境界时,曾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实,除王氏所说外,还有兼此二境者:既是“有我”,又是“无我”,是入我于物而又物中有我的。试看此“胭脂泪”,到底是何种境界呢?从胭脂不能有人之泪来看,显然,词人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但从寒雨湿花、胭脂滴泪来看,又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下句“相留醉”,是谁与谁“相留”呢?是花自留,花留人,还是人留花呢?仔细体味词意,可以说都是。所谓花自留,就是说,即使在寒雨急风的连续袭击下,“林花”亦不甘早谢,而愿长留芳菲于人世。所谓花留人,就是说,那被寒雨急风摧残“谢了春红”而正伤心落泪的“林花”,仿佛在哀求人们再多看它几眼,而不要狠心离去,故有的版本亦作“留人醉”,将此意明确点出。所谓人留花,就是说,眼看着这胭脂滴泪,不由人情动于中,久久流连于残花之中,冀花长留常开,故留花亦即留春,要留得春之长在。那么,“醉”字呢?联系前后文来看,这里是指心醉,即感情上的陶醉。一方面是花自醉,是匆匆“谢了春红”的“林花”,在其繁茂之时也曾自我陶醉过,如今虽已花残红碎,但仍然余醉未消;另一方面是使人醉,是赏花人曾为那繁花满林的景色所陶醉,现在虽已落红遍地,但仍欲重见昔日那令人心醉的美景。然而,落花有意,风雨无情,人虽有心,美景难再,故下句才以“几时重”的疑问句式,哀叹花谢之不再重开。表面上,词人仿佛只是在问“林花”何日重开,实际上却是词人问失去的帝王生活何时重来。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明白词人为什么在全词的末尾,写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极度哀伤的词句。这是一个一气呵成的九字长句。“东”字与上阕的“红”“匆”“风”,以及前面的“重”等字协韵,字音响亮,节奏感强。在句式上,它与上阕末句同为连贯的二四三式的九字长句,而它的感情凝重又一以贯之,仿佛是从刚刚打开的闸门中夺路奔流的江水,是词人从肺腑中倾泻而出的感情激流。词人在这里明明白白地宣称,他的“人生长恨”是有如“水长东”一样的无穷无尽、无止无休的。两“长”相加,不是长而又长吗?当然,这里的“人生长恨”无疑是指他从昔日之帝王变成了今日之囚虏的痛苦经历,是由此而产生的痛惜与悔恨之情。但这“人生长恨”却又远远超出了李煜自身经历的范围,而具有普遍意义,它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有过无限恨事者的共同的体验,共同的感情。这是它主题特别深刻之处,是必须着重体会的。

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它写林花凋落,景象鲜明。又通过“太匆匆”“无奈”“胭脂泪”等词,把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使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末句则直抒胸中悔恨,以写物开始,以写人结束。词人还巧设比喻,以花开花谢喻人生的盛衰、苦乐。从全词看,其意可分四层:一、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二、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三、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喻帝王生活一去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四、以“水长东”喻自己的愁苦不断,怨恨无穷。四层意思层层相接,全词的意境也就豁然可见了。(傅正谷 王沛霖)

2021年8月18日
发表者 程序员猪猪
豪情弥漫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已关闭评论

豪情弥漫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 〔重上井冈山〕井冈山,见《西江月·井冈山》注。1965年5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22日,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时,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在这期间写了这首词。29日下山。

[2] 〔凌云志〕一语双关,既指重新登上高耸入云的井冈山的意愿,也指实现崇高的革命志愿。

[3] 〔黄洋界〕见《西江月·井冈山》注。

[4] 〔是人寰〕正是人世间的景象。

[5]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极短时间。弹指,是一弹指的省略语,佛家以“弹指”极言时间短暂。一挥,即一挥手,也形容时间短暂。

[6] 〔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揽月,摘取月亮。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览同揽。九天揽月,暗喻要实现宏大的革命目标。

[7] 〔五洋捉鳖〕五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也叫南冰洋或南极海),这里代指世界。捉鳖,喻擒拿敌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五洋捉鳖,暗喻要消灭世界上的反动势力。

[8][“世上无难事”句]化用古俗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见明王骥德《题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