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故事

点点滴滴

无畏小子思故园: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等习俗。
3怜:怜悯。
4傍:靠近、接近。

作家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757年2月岑参追随肃宗至凤翔。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此诗可能是重阳节之时在凤翔所写。

大意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远眺,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送酒过来。
我在远方怜悯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此时应该正寂寞地傍着战场盛开。

背景

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出生在715年左右,比杜甫小3岁。大概30岁的时候,岑参中了进士,之后多次随军出征,先后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以及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手下任职。在唐代宗的时候,他曾经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做官,所以后人称他为“岑嘉州”。由于他与当时的另一位诗人高适齐名,后人称他俩为“高岑”。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领如狼似虎的叛军席卷中原,势如破竹,官军被打得大败,损失惨重。唐玄宗为了逃命,置大臣百姓于不顾,带着杨国忠、杨玉环等人偷偷逃往成都。

皇帝逃跑后,叛军迅速攻陷了长安,许多老百姓和来不及逃跑的官员,例如王维、杜甫等人都成了叛军的俘虏,更有无数的官员百姓惨死在战乱中,一时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唐玄宗等人逃到马嵬坡的时候,禁卫军发动政变,他们认为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就是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于是杀死了杨国忠,逼皇帝赐死了杨玉环。兵变结束后,唐玄宗想继续逃跑,可是队伍被当地父老拦住,他们请求皇帝不要逃跑,否则大局更不可收拾。唐玄宗已经被吓破了胆,怎么敢留下,但是又禁不住父老们的请求,干脆就把太子李亨留下,声称让太子率兵抗击叛军,自己则继续逃命去了。

太子李亨被留下后,北上到了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至德元年(756年),太子登上皇位,这就是唐肃宗,他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随后招揽人才,组织军队,准备与叛军作战。当时,岑参就跟随在唐肃宗身边。

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由甘肃彭原来到陕西凤翔,岑参随行。在行军9天后的这一天恰好是重阳节。在古代,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插茱萸,登高饮酒,所以王维曾经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王维在重阳节与家人分离,大概是因为要参加科举,可是岑参在这个重阳节孤身一人,却是因为遍地战火,而此时自己的故乡长安还落入叛军手中。据说经过战乱后,长安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杜甫亲眼见过这样的凄惨景象,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的诗句。还在叛军手里的家人死生未卜,这更让岑参增添了无限担忧和伤感,于是他写下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

那天应该是登高饮酒的日子,虽然在行军路上,岑参也勉强打起精神,登高望远。可是,没有家人在身边,当然也就没人给自己送上美酒。此时山河板荡,战乱不息,岑参不由得想起故乡长安,在这个重阳佳节,美丽的菊花应该也盛开了吧?但是长安已经毁于战火,美丽的菊花,也许只能生长在战场边上了。

长安不仅是诗人的故乡,更是国家的都城。而此时都城沦落敌手,惨遭毁灭,怎么不让人心痛悲凉!这首诗将作者在佳节到来时的孤单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为一体,短短20个字,写出了国破家亡之痛、山河破碎之悲,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回味,不愧是唐诗中著名的精品。(夏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