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故事

点点滴滴

声色俱佳的思乡图:《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2.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
3.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4.:全。

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绝句。

(中考真题)古诗文中有许多含有乐器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一篇我们要讲的是大历诗人李益的一首诗。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唐代宗是唐肃宗李亨的儿子,他的即位,还要从一个叫李辅国的宦官说起。

李辅国原来是侍奉肃宗李亨的宦官。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逃到蜀地,在马嵬之变后,李辅国说服唐玄宗分出一部分部队交给太子李亨。之后李亨北上到灵武宣布即位,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762年,唐玄宗去世,唐肃宗也病危。张皇后想立越王李系为太子,李辅国与另外一个宦官程元振合谋,杀死了越王李系,拥立太子李豫,这就是唐代宗。

新即位的唐代宗基本上就是李辅国的傀儡,李辅国曾经嚣张地对皇帝说:“陛下你就在宫里待着,所有的事情听我处置。”(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唐代宗尽管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忍气吞声。

此时的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的巨大动荡,已经元气大伤,不再有开元时海纳百川的自信,更没有全盛时期的辉煌。政治、经济、军事的衰败同样也反映在诗歌里,所以大历时期的诗歌不再有盛唐时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壮,也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信,即使是边塞诗,也少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武,更多的是反映边塞将士思归之苦的作品。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这样的作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在哪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一种说法是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来。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受降城远在塞外,距离中原有千百里之遥。而这首诗写的就是晚上诗人登上受降城听到有人吹笛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凄凉孤寂的边塞景象:回乐烽前,沙漠像雪一样。可是为什么黄沙会像白色的雪呢?下一句作者给出了答案:原来,这天晚上的月光很亮,如霜一般的月光照在沙漠上,于是黄沙似乎也变得跟雪一样白。这白色是否会让你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呢?塞外的孤城,本来就够荒凉冷寂了,而这如霜的月光、如雪的大漠,更让人感到凄神寒骨,不由得悲从中来。

第三句说不知道是谁这时候吹起了芦笛,吹的什么曲子作者也没说,但是一定是忧伤凄凉的曲调吧。不然,为什么听到这笛声,所有的将士都动了思乡之情呢?

这是一首绝句。绝句是一种很难写好的诗,因为它要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表达非常丰富的情感,还要能深深打动读者。为了让诗歌有波折,古人写诗一般分为“起、承、转、合”四部分,这首诗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第一句写沙漠如雪,“回乐烽”点出地点是在塞外;第二句“受降城”紧承上句描写景物,使之更加丰富直观;而第三句似乎宕开一笔,不再写景物,而是写有人吹笛,事实上这个转折并不是离题万里,而是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转而写人,写这首诗最核心的内容:征人思乡;而最后一句写笛声给征人们的影响,干净利落地收束全篇,却又给人以不尽的回味。

这首诗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仅用区区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思乡图。本诗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音乐、写人,第四句写情,读完之后一回味,其实每一句都在写情,正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28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声色俱佳的思乡图。

评论已关闭。